top of page
  • 佐撰

为了孩子教育, 40岁“高龄”移民加拿大: 真实的北美教育, 不吐不快 !

文丨佐撰 编丨Travis


七年前,我带着刚从北大附小毕业的“没头脑”同学,不远万里定居多伦多接受加拿大公立学校教育。

如今,“没头脑”同学已经是多伦多大学的大二学生,终算“鸡娃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了。

“没头脑”同学在整个小学阶段,都属于“比上稍不足,比下颇有余”的中等偏上生。那时,我们听说过很多北美快乐教育的故事,耳闻不少中国学渣转身变学霸的传奇。

当年我“铤而走险”,以四十几岁“高龄”技术移民加拿大,很大的原因是为了“没头脑”同学的教育,多少有点“屌丝逆袭”的幻想。


现实当然没有那么魔幻,两国的教育体制差别悬殊,同时各有利弊。

  • 从表面形式上,中加教育有两大不同点:学制和课程设置;

  • 而内在本质上,则是自主性和价值多样性的不同。


7年过去,一路摸爬滚打,各种酸甜苦辣。其中一些经验之谈,希望带给大家更客观的角度。


中加学制大有区别全A都未必能上大学

中国的基础教育是“6-3-3学制”(有些地方是5-4-3),即小学六年、初中三年、高中三年,而其中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范畴。

因此,国内的高中分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,职业高中面向的是毕业即就业的学生群体,普通高中则是希望毕业后能继续求学的学生群体。

我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基础教育是“8-4学制”,即小学八年,高中四年,全部为义务教育。

公校的高中,即使是同一门课,教学内容也会分三个等级:

第一级(Locally-Developed)相当于国内的职高

后两个等级相当于国内的普高


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们之间没有特别差异,而且如果原本想读“职高”的孩子突然决定上“普高”是很容易的,只需要修一下“补差”的课程就行了。

但不了解情况的人却可能被坑,这里的华人移民中,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:

孩子在高中一直稳拿A+,家长喜不自胜,以为学渣变学霸的传奇果然在自家上演。


家长直到毕业申请大学才发现,孩子四年选的都是难度最低级别的课程,再多A+也申请不了大学,连专科都申请不到。



选课是门技术活一步错,步步错

在国内,高中课程基本由学校确定、学生自主的选修课很有限,学生拿到学校统一发放的课表,背上书包就去上课了。

而在加拿大,每所普通公立高中都提供大量课程。

以“没头脑”就读的高中为例,共有包括语言、数学、科学(物理化学生物)、史地、社科人文、商务财务、科技及工程、表演戏剧、音乐舞蹈、美术艺术等二十几个大类上百门课程,基本上跟大学的课程很相似了。


这些课程里,既有必修课,也有选修课。

学生要根据教育部要求的必修内容,以及个人意愿选定每学年想学的课程,在规定的时间里提交选课申请,再由学校统一安排,最终确定每个学生的课表。

有时,学生所选的课程太热门,还存在没抢上课的可能。


选课是一个非常耗时,且需要谨慎计划的过程。

首先,很多课程之间有依赖关系,比如某门计算机课程需要九年级数学成绩,那么,想选这门课,就得先学完九年级数学才行。

更要紧的是,加拿大是发达国家里唯一的没有大学统一入学考试(类似中国高考和美国SAT)的国家,申请大学,全靠学生的高中平时成绩。

申请不同专业,要求不同课程的成绩,比如:

想申请商科专业,就必须在高中有商科课程的成绩;


想申请医学专业,就必须有生物、科学课程的成绩。


以“没头脑”的教训为例,他最初选定的方向是计算机软件,于是从十年级开始就放弃了所有社科人文类的课程,尤其放弃了化学,专攻数学、科学和计算机。

“没头脑”的浓浓IT理工风选课表

结果到十一年级时,他突然对计算机硬件和工程专业发生了兴趣,再一看,大学这个专业需要十一年级的化学成绩,于是临时调整全部十一、十二年级选课,为化学课腾出空档。

当时是手忙脚乱,鸡飞狗跳,天昏地暗。


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精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


研究选课系统并尝试各种选课组合,加上“没头脑”四年高中的多次掉坑爬坑的经验,我慢慢参悟了这种复杂的选课机制玄机:以终为始的自主人生规划。

在中式教育中,高中生在家长学校的眼里往往还是不能自理的孩子,人生规划只存在于父母的脑子里。但在加拿大教育中,高中生已经被社会视为很独立的人了,要为自己来负责。

在选课阶段,加拿大学校老师反复强调的一件事就是:先想好自己未来要做什么,再开始选课。

很明显,越早确定未来职业方向,选课机制对学业就越有帮助,越晚决定则越被动,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。


除了选课机制,加拿大高中在方方面面,都在强调和推动学生的“自主性”

我所在的省规定:如果十六岁以上的学生愿意,可以跟学校要求成绩单保密,只发给学生本人,不交给学生家长。

最近国内非常火的,十四岁孩子被老师叫家长后,因家长的过激反应而跳楼事件。如果换在加拿大,首先叫家长这一步就不可能发生。因为孩子学习成绩波动、淘气调皮、旷课逃学、早恋等等而叫家长这类事,在加拿大通通不存在。

学生被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,有不当行为的话,老师会直接跟学生沟通。除非人命关天或者严重的违反校纪,学校都不会主动向家长打小报告。当然,如果家长主动要求跟老师了解情况,老师会很高兴地配合。


九年级时,“没头脑”同学英语学习出现困难,我当时工作忙也的确疏忽了,直到他拿回来六十分的期末成绩单才反应过来。

他虽然算不上顶尖的好学生,但好歹成绩常年都是A,但主科英语掉到60分,他的老师仍然没有找过我。十年级时,我主动跟他的英语老师要求每月会面,沟通他的学习情况,老师也欣然安排了时间。

学校教育对学生自主性的追求好处很明显,在青春期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对自己负责的意识,为成人为好准备。

但是,如果家长跟孩子的关系不是很密切,又对学校的教学生活不很熟悉的话,孩子在校生活就很可能完全处于失控状态。


加拿大教育的多样价值观但未必对所有人都是好事

虽然这些年国内的教育有了很大变化,“没头脑”的小学同学有一些在北大附中、清华附中,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和加拿大高中相差不大。但总体来说,国内教育取向仍然是单一的:只要成绩好,就“一俊遮百丑”了。

而在加拿大,光成绩好的书呆子,处于校园鄙视链的最下端。

“没头脑”的高中有几十课外活动小组或俱乐部,如果一个学生,除学习之外没拿得出手的爱好,在同学中是抬不起头的。俱乐部活跃份子、体育“明星”、艺术“大神”比单纯的A+生更受欢迎。

在加拿大,没有统一标准只能全面出击。

“没头脑”同学在国内学过几天羽毛球,属于纯打酱油健身性质的。到了加拿大,却变成半专业,无论学业多忙,每周起码十小时的训练和比赛,外加每周两小时的社区义工,和几个小时的学校俱乐部时间,其实日常压力也是蛮大的。

“没头脑”同学在省联赛比赛中

在价值观的讨论上,我并不认为加拿大的学校教育就强于国内,多样性的确有其优势,但同样会造就“华而不实、虚头巴脑”的人。

国内的教育,再不济也是“刻鹄不成尚类鹜”;而加拿大的教育,如果不济就成了“画虎不成反类狗”。

这种价值观的差异,想让孩子接受北美教育的家长们需要重视。


北美快乐教育的真相既不轻松,也不快乐

那么,加拿大高中跟国内高中有什么相同的吗?有的。

最初选择移民加拿大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,不得不说,多少也是听信了国外轻松快乐教育的“谣言”。现实情况是:小学阶段的确轻松快乐,但到了高中,既不轻松,也不快乐。

在加拿大高中做一名好学生,那真是十八般武艺都要精通、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才行。

“没头脑”自从上了高中,作业写到后半夜就成了家常便饭。以英语课为例,一学期起码要读三本长篇小说加无数短篇、散文、杂文,要写数篇大论文,时不时出个人展示。

这还不算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Team Project(小组项目):少到两个多到十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,共同完成一项作业,老师整体评分。


在典型的中国教育中,我们习惯了成绩好坏由自己的资质和努力程度决定的“个人英雄主义”。我聪明又努力,成绩就好一些,我笨或者懒,成绩就差一些。

但加拿大这种Team Project(小组项目)作业,却造成自己的成绩自己控制不了的情况:

即使你是好学生,你仍然可能会被team project里那些啥也不会干或者啥也不想干的差生拖后腿;


每次作业team都不同,你也没办法保证自己每次都和好学生组队。


“团队合作”是写在本省教育大纲里的考核项。因此,各科都有小组项目,而且比例很高,足以影响个人的总成绩。做个作业,不但考验书本知识,还考验领导力、影响力、人际沟通管理能力。

更不要说学校教学时间和内容有限,如果想申请好大学,就必须考虑上Summer School(夏校)或Night School(夜校)学更多的课程,拿更多的学分。

“没头脑”高中四年,有三年暑假都报了Summer School。有一年还报了两门课:整个暑假一天没休着。

“没头脑”作为一名非典型好学生已经这么不容易了,那些真正的兼顾德智体美劳的好学生,可想而知有多辛苦


加拿大老师的素质,也是相当参差不齐。

“没头脑”就读期间运气很好,遇到的老师都还不错,甚至颇有几位德艺双馨的老师,真心热爱教育,赏识和鼓励每个学生的优点,令“没头脑”受益匪浅,离校后仍然每年回去拜访恩师。

但也确实遇到过业务水平相当感人的老师,没头脑的评价是:你糊涂的,他从来不能给你讲明白;你明白的,他有本事给你讲糊涂了。

家长会上,我既遇到过眼神冷漠、一脸职业的假笑、对学生的情况说不出所以然只会打哈哈的老师,也遇到过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、详细介绍学生在课堂上的细节的老师。


总的来说,加拿大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差别,加拿大的教育资源更丰富,教学手段更灵活,更侧重于学生全面、自主、个性的发展。

同时,知识类的教学却并非这里的教育重点。加拿大面向大众的公立教育,知识内容非常浅显有限。“没头脑”在国内学的小学数学,一直到加拿大的九年级(相当于国内初三)都可以吃老本。想要学到更多东西,要么去IB班或精英私校,要么靠课外辅导。

加拿大和美国这对北美“好基友”的教育体制非常相似。这种教育体制,根基于北美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:

一方面,学习上不想吃苦的学生,高中毕业后去当一名超市收银员,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;


另一方面,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,让那些想深造的学生,几乎都有机会读上大学或专科。


而想要成为社会精英的学生,则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,拼爹拼妈拼娃一样不能少。

当然,拼的不是钱、权,而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:无论在哪里,学校教育永远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,父母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。


作者:佐撰。自由撰稿人,终身学习者,儿童教育和阅读推广人;在加拿大和中国大陆两地生活,了解中西方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;曾就职世界500强高级IT经理,跨国银行数据分析师;已出版短篇小说集《她的别样生活》。
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“蓝橡树出国留学”(ID:GoGlobalx),哈佛毕业生创立,5万精英家庭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,一起探索全球教育路径。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,给他们更好的未来。

136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